围观一群农村妈妈把孩子送进二本大学的历程,我百感交集...(组图)
在这个学历极度内卷的时代,互联网把妈妈分成几大类:鸡娃妈妈、佛系妈妈,以及普娃妈妈......
其中,鸡娃妈妈最为大众所熟知,她们目标明确,有的靶向985、有的剑指长春藤;她们信息灵通,对各类竞赛、特长生政策如数家珍;她们执行力强,有人亲自下场做卷子,有人先于孩子考出钢琴十级......
对比她们,黄灯老师的新书,《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里,一群生于1970年代,奔波于田间地头、海里岸上、猪栏鸡舍、车间工坊,把孩子送到名不见经传的二本院校的妈妈,实在算一群教育的“失败者”。
但,来自教育部的真实数据,截止2023年6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其中双一流不到150所,不到高校总数的10%。
在最广阔的农村,孩子能够走进二本院校,几乎是一个家庭奋力托举的最高高度。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才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书中妈妈们立足于土地、舒展在劳作中的养育历程,让人羞愧、让人沉思、让人泪流满面,也让人会心一笑......
我的妈妈,
是2800块钱买来的越南新娘
正敏妈妈的故乡,在越南下龙湾的一个渔村,外公是位铁匠,收入不错,从没挨过饿,鱼虾曾是其日常的食物,只是家中十姊妹,排行老8的她不那么受重视。年少时赌气出走,1992年被姐夫家人骗到中国,以2800元的价格,卖给正敏爸爸——粤西南阳春市的一个小山村,一户赤贫之家里一位大她十几岁的男人。
初来乍到时,正敏妈妈也曾想过偷钱逃跑,但这个家无钱可偷,钱都用来买越南新娘了,也跑不掉。一个人跑,全村人都去找,直到生下哥哥和正敏,回越南探过亲,才下定决心,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
她学中国人犁田、种橘子,进山帮人砍竹子,历尽艰辛,还掉家里当初买自己借来的2800块钱后,终于在2005年攒下了两万块钱。为了让兄妹俩不要再每天穿行一小时的山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上学, 她不顾正敏父亲的反对,一意孤行到镇上买了瓦房。
7年后,邻居家要重建房子,瓦房因与之共用一道墙壁,所以不得不一起推倒重建,面对十几万巨额的建房款,父亲一如既往,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挖苦奚落母亲,当年无故要买房,无奈之下,她只好独自一人,挖地基、和水泥,一寸一寸,徒手将一座小二楼垒起。
房子建成后,父亲一句“我何必养你?养猪都好过你”,母亲再次负气远走,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只能四处颠沛流离:砍竹子,卷鞭炮,织蚕架,去黑工厂打小工,去饭店当服务员,到工地搅拌水泥、打包废纸装车......
我生了孩子,我无论怎么样辛苦,都会将孩子带大,去到哪里,我都不会将孩子扔下。
正是这位越南女子不离不弃,一次次突破能力极限的物质托举,以及一切“靠自己”的精神引领,正敏才有机会走出去接受教育,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县里的高中,省城的本科,远方的硕士,以及最后冲破命运的藩篱,落脚广州,从此人生获得更多的可能。
我的妈妈微信名叫
“英姿飒爽”
晓静妈妈的娘家,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客家村庄,上面一个哥哥,下面四个弟弟,同样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不过因从小在男孩堆里长大,性格里多了一份阳刚和果敢。
小学毕业,晓静妈妈一分之差没考上初中,后随表姐南下深圳打工,辗转去到一合资电子厂,因性格开朗,沟通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深得部门经理器重,人有意抽调她到办公室整理文件,她却因读书少,怕难以胜任,再三推辞。
错失这一人生重要机遇后,经人介绍,她认识了晓静爸爸,年轻气盛,轻易辞去电子厂的工作,却没能克服困难,盘下原本已看好的、客源稳定的店面,只好抱憾跟随丈夫回到其家乡——比珠三角更落后、也更排外的潮汕地区。
孤独和贫穷,是其初到夫家的主基调,好在,晓静和弟弟的出生,深藏在这位妈妈基因里的活力,被神奇的唤醒,她决定主动融入村民,活出自己英姿飒爽的人生:
她是村里第一个骑摩托车的女人;第一个拥有驾照的女人;第一个拥有QQ空间、玩抖音、并用淘宝购物的女人......
晓静妈妈把自己活成村里的潮流风向标与致富带头人,她承接给婚纱贴钉珠、人工绣花等手工活,再分派给其他村民,赚取低廉的差价。
但,实现自我的同时,曾经的遗憾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这位妈妈:孩子的成长是大事,是妈妈行事的标尺。
这份生意虽然能避免外出打工和孩子分离,但过于忙碌,无法很好的照顾姐弟俩,再三思量,她决定和爸爸一起经营茶园,夫妻俩靠踏实肯干和诚信经营,把一双儿女托举进大学,成为村里少有的本科生。
晓静回顾自己几经波折的求学之路,高中偶然出过车祸,年少懵懂迷恋过网络,大四考研又恰逢疫情防控,抱憾出局,不得不二战,但每次总是母亲既温暖又殷切的期待,支撑着她,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
晓静和妈妈,两代女孩,就这样互相成就着,各自美好着。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我妈让我去插秧
早亮的妈妈,生于1970年,十八九岁时,跟随庞大的川军队伍南下广东打工,期间,经人介绍,认识了勤俭老实的早亮爸爸,并跟随其回到家乡,珠三角西南部江门的一个侨乡。
早亮爸爸家世代打渔为生,兄弟又多,生活条件其实并不比四川娘家好多少,受制于奶奶的重男轻女思想,两人很快生育了3女1男,早亮就是那个最小的弟弟。
在婚后的最初10年,5口人的小家庭,蜗居在一个逼仄的小卧室里,大家“一边吃一边闹,家里穷到要死”,但妈妈通过比较娘家兄妹们的不同命运轨迹,总结出两点人生真相:
1、一个家庭要有盼头,必须重视教育。
2、孩子出生后,带好孩子比外出挣钱更重要。
她和早亮爸爸达成一致,再穷也不要外出打工,那么,生计从哪来?开拓副业!
爸爸养蚝,但97年的一场暴雨,冲走了所有蚝苗,辛苦多年的积蓄被大海无情淹没,而后只好利用技术优势,出海帮人修船,扎蚝。
妈妈卖豆腐,养猪仔,喂家禽,早上2点多起床做豆腐,在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耗费极大的体力后,在家人仍在睡梦中时,便骑三轮车到镇上集市开始一天的售卖。
卖豆腐虽然利润微薄,每天只能收入100来块,但胜在是一项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可以用做买饲料、农资等生产周转,种地和养猪的大额收入则用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建房,缴纳计生罚款等大额开销。
劳作之余,她并不放松对孩子的管教,“不能娇生惯养,必须学会劳动”,是她最大的教育原则,早亮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她仍要求其下田插秧,邻居看不下去,她却坦然回应,“考上大学还要吃饭呢”。
从小陪伴父母干活,自己也参与其中,是早亮童年生活的常态,并且随着学段的升高,这种常态并没有被消解。
诚然,这种朴素的教育方式,受制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现实,受制于当下社会过于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并没有让孩子们获得多大的成功,但兄妹4个都能自食其力,踏实生活。
尤其早亮大学毕业的节点,就业形势急转直下,他辗转广州佛山一年多,没有获得更好机会时,并没有选择死磕,更没有气馁,而是务实地备考事业编,现在在家乡一所小学任教。
“踏踏实实做好手头工作,是我目前最好的选择”,的确,像早亮这样,心甘情愿接受普通的机遇,发自内心的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干好眼前的事情,为以后机会来临储备力气和能量,比起那些从未经过劳动历练,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同龄人,简直不要太睿智。
我的妈妈,
别人的大嫂
何健的妈妈,是黄灯老师的二本学生的妈妈中,少有的,未曾远嫁他乡的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给她的颠沛流离就少半分。
娘家人看上何健爸爸,原本是看上他人缘好,有修轮胎的手艺,谁知新婚不久,何健的爷爷病逝,村里人各种嘀咕、唱衰,关键时刻,身为大哥大嫂的何健爸妈当仁不让的挑起大梁。
"安顿好老的,照顾好小的,不能让一个家散了",仅仅是一个年轻媳妇最朴素、最慈悲的想法。
在那以后的多年里,母亲种田、喂家畜、学做卤菜生意,和修轮胎的父亲一道,各种拆东墙补西墙,还完爷爷生病欠下的债务,帮二弟成家,将小妹风光出嫁,送小弟念出大学,是时候专注自己的小家庭了对不对?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不会因为你此前已经承受过太多的苦难,就对你仁慈半分,父亲的修轮胎生意和母亲的卤菜生意相继没落,辛苦半生,何健父母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彼时,二弟已长成参天大树,他动员哥嫂随他去外地开店卖手机,但爸爸担心12岁的儿子,无人看管,废掉了怎么办?
何健从小目睹父母为整个大家庭的弹尽竭虑,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责任感”这三个字的含义,12岁的他,主动提出独自留守,并向父母承诺:自己不会贪玩,会努力考进重点中学。
夫妻俩终于放心去勇闯天涯,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外出打工期间,先是何健爸爸胃出血,后是何健妈妈骨折、坏死性胰腺炎,关键时刻,两位已成人的叔叔接过守望相助的接力棒,倾囊相助,将哥嫂从鬼门关拖了回来。
父辈们以实际行动传递给后人的美好品质——孝与敬,感恩与回报、独立与自强、担当与向上,让何健更早的自主成长,他一路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后因身体抱恙和重点大学擦肩而过,不过进入大学后,比同龄人更多了一份目标感,他通过考研将专业国学知识消化、淬炼,以唯一的二本生身份进入中大面试,虽不幸铩羽而归,但后自主创业,将喜欢的古典文学成功转化为商业利润。
“生于门庭荫下,前途祸福不知,但行正当之事,做正直之人,而后每年祭祖,子孙敢言无愧、无悔、与无惧”,二本生何健的这句朋友圈感慨,打脸了多少顶级学府培养出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以上,没有哪位妈妈主动遵循某个系统的育儿理论,没有哪个家庭能为孩子提供丰沛的物质保障、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按当下的网络宣传,这样的原生家庭,没有祸害孩子已是万幸,哪还有什么资源助力其成长?
但,不好意思,恰恰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原生家庭的“羁绊”:艰难的生计、繁重的劳作、父母的隔阂、亲子的分离、兄弟姐妹之间毫无界限的帮衬,等等等等,以教育资源的面目,渗透进这群二本学生的生命成长中。
得益于这份滋养,孩子们尽管身处绩优主义横行的时代、学历鄙视链的不利地位,依然有直面的力量和勇气,依然能日拱一卒,从容向前,最终寻找到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同时,也带领整个家庭向上走一步。
这,谁说不是一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