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28.7°C-31.8°C
澳元 : 人民币=4.71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年轻人疫情影响报告:大城市和大厂不香了(图)

2022-11-27 来源: 新黄河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不知不觉,我们在疫情中的生活已经超过两年。在不同程度上,疫情几乎在每个普通人身上都留下印记:习惯了戴口罩出门、居家办公、上网课、线上面试……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疫情印记”集中爆发:人们的情绪、观念、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上周,我们发起了“疫情封控改变了你什么”小调研,共收到2079份有效回答(填写该问卷的人中,有超过8成因为疫情生活受到了限制,我们将这些受到影响的人视为有效样本)。

在所有有效参与问卷的人中,以18到32岁的青年为主:00后(14%)、95后(28.8%)、90后(32.1%)、85后(12.6%)。93.8%的参与者自己或亲近的人没有确诊,但生活同样受到了影响。

中国年轻人疫情影响报告:大城市和大厂不香了(图) - 1

所以,这可以算是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都市青年封印生活观察。

在这次的观察中,我们希望了解,疫情封控下,不同人群拥有怎样的情绪?人们开始重新在意或不在意什么?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封控中人们的情绪

疫情封控,让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大幅降低。

我们以 10 分为满分,让人们为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打分,疫情 / 封控前,平均分是7.7,封控后是3.7,直接滑向不及格。

社交网络上,人们关于疫情封控的讨论各不相同,但身处其中的人几乎都表达了同一愿望:“在家憋得难受”“想自由出门”“想找人聊聊天”……

在长时间的疫情封控中,焦虑(43.7%)仍然是最主要的情绪,其次是倦怠(31.3%)、失望(29.9%)和压抑(28.5%)。

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负面情绪,这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百度指数显示,今年 3 月以来,上海居民对“心理咨询”的搜索激增。最近一个月,“心理咨询”的热度大概同比上升了250%。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人群划分,不同群体受疫情封控影响的情绪并不完全相同。

1、越年轻,越感到无聊、无意义

分年龄段来看,85、90、95后们最主要的情绪都与总体一致,是焦虑,但 00 后占比最高的情绪是无聊(36.8%)。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年龄越小的人,在疫情封控下越是感到“无聊”和“无意义”。

一方面是,年轻人大多身体健康、会使用各种软件抢菜、知道如何获取各种新闻和疫情动态,因此年轻人一般对疫情的信息掌控更迅速和清楚,焦虑也没有如此严重。

另一方面,00后似乎比年长的人更不适应“整天待在家里”。居家办公、上网课、足不出户让年轻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一切与出门相关的计划停滞;整天忙着抢菜和关注疫情消息,让他们的注意力几乎被疫情相关的一切“剥夺”。

00后天天(化名)这样形容自己的一天:“白天在工作,晚上打游戏,间歇性关注新闻,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每到深夜,关上手机,就觉得生活日复一日地单调,乏味且没有意义。”

最近,他开始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帮小区买菜的团长搬运货物、分发给邻居,“似乎稍微有了些寄托”。

2、95后和00后不太失望沮丧,但普遍倦怠、麻木

另一个发现是,95后和00后失望和沮丧的情绪并不多,相比之下,他们自主性更强,更自我,对外界环境没有过高期待,因此也不会过于失望。

但95后和00后在疫情下感到“倦怠”和“麻木”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都要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95后和00后作为互联网一代,通过互联网获取了海量的新闻和信息,这当中包含不断变化的数字、大量的负面消息、以及真假难辨的谣言。

这些都容易令人产生“政治性抑郁”——时时刻刻关心动态、数字,关心公共事件中受难的人,同时因为自己渺小无力而产生巨大的空虚感,失去了安全感,也失去了对于命运的掌控感。

这与我们的调研问题“你认为互联网上关于疫情的信息如何影响了你的生活”结果一致。绝大多数人认为,网上的信息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95后和00后最严重。超过六成的95后(66.1%)和00后(64.3%)都选择了“信息倦怠”,对各种新闻和数字逐渐麻木;超过六成的95后(62.9%)和00后(65.6%)因为互联网上的负面新闻、情绪式发言心情变差;还有大概一半的95后和00后(54.3%),因为谣言满天飞,而对互联网信息信任度急剧下降。

这些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对此,年轻人也开始进行一些具体的“自救”。

李四美(化名)开始“戒断”消息:不再实时关注远方的世界,尤其是泡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不断反复刷新页面来获取新动态,因为“真真假假、夸大其词、挑动情绪的消息,会白白消耗我的能量。即便是完全真实的消息,在刚刚被报道出来的时候,也可能具有片面性”。

“我依旧在意这个世界,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信息具备辨别和解读的能力。”

3、独居的人更容易抑郁,和伴侣住在一起更容易平静知足

如果从居住状态来划分,在疫情封控期间,独居的人普遍情绪更差:孤独、抑郁和愤怒的占比高于其他人群。即便是和陌生人住在一起,情绪状况也好过独居,“同病相怜”的处境也可能让人们“报团取暖”,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而从正面情绪来看,和伴侣住在一起的人更容易心情平静、感到满足;和朋友住在一起的更容易感到惬意。

在上海浦东新区独居的 Y(化名),就在小区封控了一个月之后,下定决心,下次租房,还是找个朋友一起吧。“没有人说话,也没有回应,线上交流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面对面对话,我就差就和花花草草对话了。”

一个月的封控或许属于特殊时期,但情绪状态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习惯。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场持续了2年的疫情,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某些生活观念。

在普遍低落的情绪中 人们开始重新在意/不在意什么?

1、健康和自由,成了这些年轻人的头等大事

经过这次疫情封控,人们开始更加在意基础生活,认为身体健康、好好吃饭才是头等大事。而在居家办公上网课、足不出户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在家获得更稳定、更有品质的生活,同时也格外看重自由。

在超过六成的人眼中,健康的重要性上升了。在自己或身边有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间,有64.8%的人更看重健康,也有60.2%、42.2%的人更看重“自由”、“好好吃饭”,比一般人分别高出5.9和4.2个百分点。

“这次疫情之后,发现平常普普通通的生活已经很可贵了,想早日解封,过上正常的生活。”四月初核酸被检出阳性、进入方舱医院隔离、最近转阴的上海女生赵百万(化名)说。

这也体现在人们想要改变的事情中:想要添购更多的基本生活用品、消费更加保守、以及为了身体健康考虑室内运动、提高居家品质。

除此之外,年轻人开始反思,是否要更改自己的其他重要人生决策。他们关心的问题包括:是否要搬家、换工作、在哪个城市工作生活,以及是否应该立遗嘱。

2、自我的年轻人,开始更关心其他人——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和陌生人的关系变得更好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提出群体性孤独的观点: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

然而从本次调研来看,疫情似乎正在让人们的关系“返璞归真”。

在重要性排序中,常常被认为“自我至上”的年轻人,在疫情期间,只有大约二成(19.8%)的人认为“自己”更重要了,这个比例远低于“亲人”(33.7%)和“伴侣”(23.4%),甚至比快递/外卖员更低。超过四成(40.7%)的人在考虑“是否要更多关心亲人”,将近三成人(28.3%)会反思,“是否要对陌生人更友善”。

具体到和人的关系上,有46.4%的人和邻居的关系变好,30.1%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28.6%的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好,23.8%的人和陌生人(如防疫工作人员、外卖员……)关系变得更好。

在微博、豆瓣上,很多人之前都不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但在封控中重新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中国谚语重新发扬光大。此外,和父母、朋友互相关心,也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在最近外卖软件的评论区里,不少上海人对商家、外卖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封控期间,能购买到药品、食材、调味品甚至点到外卖、买到冰激淋的人们纷纷表示,“太感动了”“老板真是大善人”“非常感谢疫情期间还营业”“等解封了一定会去店里光顾”。

“平时视若无睹,到了特殊时期,觉得周围这些努力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人都特别可爱。”布鲁斯(化名)说。

3、大厂、大城市,不再吸引年轻人

至于什么东西在封控期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答案也很直接。在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自己小圈子的这些日子里,超过四成的人觉得大城市对自己的吸引力下降了。整体上,有31.9%的人开始动摇是否要换城市。

大厂、大公司对95、00后的吸引力下降得最明显,两到三成的人都觉得它们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在这次调研中,甚至有13%的00后觉得搞钱不那么重要了。“封控以后生活的圈子缩小了,现在觉得接受现实,想办法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才最紧要。比如每天在家每天烧饭给对象吃,学着用上海新四大金刚(土豆、胡萝卜、洋葱、包菜)做了很多新菜式,倒也很开心。”被封了大约三个礼拜的乌鱼(化名)说。

4、超过40%的人开始了解自己小区的全貌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过一个概念,“附近的消失”,是指在网络的发达和便利下,人们对自己所在小区认知的越来越少,对“附近”的需求也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而信任也就更稀薄。

这次疫情封控,似乎反而让人们更加关注“附近”。除了开始和邻居有交集、甚至建立友谊,另一个关注“附近”的现象是,有超过四成的人(44.2%)开始关注自己小区的构成和社区工作。

许多人因为疫情封控,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小区到底属于什么街道、范围有多大、在城市里是什么位置、和周边小区的关系怎么样、居委会在哪里、居委会工作人员有哪些职责、小区包含多少栋楼、楼栋里住着多少人、自己的邻居都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

5、因为疫情,30%的人开始关注哲学,思考人生

另外,也有30%的人开始学习哲学。

疫情让这一代人真正、普遍地拥有了“见证历史”的感受,也让很多人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自觉,试图通过社科、历史类知识来解释周遭发生的一切,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年轻人的求知需求尤其旺盛。在00后中,有近四成人开始在封控期间学习哲学、心理学知识,有三成的人开始学习历史、社会学。

就像大学生王大侠(化名)所说:“我发现自己之前对世界的了解太浅薄了,就像事后诸葛亮,只是粗略地了解一点结论,现在想要知道更多。”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疫情封控给人们的情绪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人们生活中的焦虑、风险、不确定性都在增加。

也因此,疫情封控让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习惯总体趋向保守:在意普通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在消费上更注重储蓄、在日常中通过学习哲学、社科知识努力“自救”。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作家张春认为,疫情是人们正在面对的新问题,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却是古老和长久的问题:我们正在共同承受一种难受,这份难受,不该被单一的情绪完全浸染,白白内耗掉理智和判断。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温柔潇洒小鹏哥
温柔潇洒小鹏哥 2022-11-27 回复
房子对人更不感兴趣,人死埋哪里无所谓了
贝拉拉--琪琪
贝拉拉--琪琪 2022-11-27 回复
农村小城市防控更不好,待着吧
我喜欢霸王龙
我喜欢霸王龙 2022-11-27 回复
不只是年轻人,还有中年人压力也大,而且很大
__莹莹雅
__莹莹雅 2022-11-27 回复
人口密度越大感染的几率越大,农村住户分散人口密度低
Shaclaw
Shaclaw 2022-11-27 回复
疫情还不结束吗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