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3日 13.9°C-15.6°C
澳元 : 人民币=4.56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2024-06-28 来源: 新西兰中文先驱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天是新西兰毛利新年,我们转载RNZ中文频道的一篇文章《伴随中文名长大,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寻找“身份认同”》,作者:Duoya Lu。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1

在毛利文化中,Matariki是人们相聚,回顾过去一年并纪念逝者的日子。

对于毛利裔华人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与"根"重新连结的机会。

在新西兰庆祝Matariki之际,来自不同年代的毛利裔华人分享了他们对于自己多重身份的探索和理解。

多重身份

Mikaela Mee-Sahn Hanara Joe是Joe Williams"周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20世纪40年代,许多毛利人和华人组建的家庭打造起家族的菜园生意,"周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2

Joe很自豪自己的名字里带有中国名字。

"我妈妈在一本婴儿名册上发现了这个名字,它的意思可能是'美丽'或'美丽的山',我不是百分百确定," 她说。

"我是伴随我的中文名字长大的。在我家庭,和我整个学生时代,我都被称为Mee-Sahn。直到我后来开始在办公室工作,我才用了Mikaela这个名字。"

Joe 的曾祖父周金赐(Joe Kum Chee)在20世纪20年代从中国广东省一个名为南村的地方来到新西兰Taranaki的Stratford。

20世纪40年代,周金赐遇到来自毛利家庭的雅丽(Alice-Jean Kiriona Williams)。随后,两人共同组建了一个融合毛利人、华人血统的大家庭

"我的家庭是众多从事蔬菜种植的毛利裔华人家庭的一份子,"她表示。"奶奶(指其曾祖母)和公(指其曾祖父)有大约13个孩子,40个孙子和80个曾孙,而我是曾孙之一。"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3(Mikaela Mee-Sahn Hanara Joe拥抱自己的毛利和中国的血统。Photo: RNZ / Yiting Lin)

Joe第一次听说曾祖父的故事时候才十七岁,她惊讶于曾祖父是如何移民到一个全新的国家,要面对针对华人的歧视,同时仍然要努力创建自己的蔬菜种植生意,并且最终孕育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多元文化的大家庭,并且为后代子孙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4

"他们相遇的那个年代存在着很多种族主义。他们的结合最初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但后来发展成为爱情,以及一个紧密团结的大家庭……令我深受启发的一件事是,他们是如何建立起蔬菜种植的家族生意,并为他们的孩子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她的曾祖父曾一度返回中国,在那里建造新居,然后永久移居新西兰。

在了解了曾祖父的故事后,Joe决定回到他在中国的家乡看看,同时也探索并重新认识她的中国血统。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5

"他回到中国的村子并建了一个房子,然后又回来在这里建立了家庭,"她说。"我生命中的那个时段,我试图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身上的所有部分,这也鼓励了我要去中国。"

Joe表示,尽管要跨越了半个地球,去到一个她从未去过、也不熟悉,并且人们也不说英语的城市,但她却在这里找到了深深的归属感

"当我们参观他(曾祖父)的房子时,我们的大家庭,新西兰几代人的照片已挂在墙上了。那一刻真的感觉像家一样,感觉已经与这里有一种纽带了。"

Joe表示,与祖辈们相比,她很感恩自己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长大。

"我认为我的母亲与她的毛利血统和华人血统都更加脱节,"她说。"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定与我的完全不同……我听到的一些关于我祖父的兄弟姐妹成长的故事,他们以毛利和华人混血的身份成长,那时非常具有挑战性。"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6

Joe表示,她仍在努力融合她毛利人和华人的身份,她对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也深深着迷。作为奥克兰的一名文化管理顾问,她认为这种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新西兰人应该共同分享的。

"我听说很多中国人更愿意参与并学习毛利语,我认为这真的很有趣,这里有那么多人愿意接纳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和相关的仪式……我认为这更多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共享文化,而不仅仅是毛利人特有的文化。"

"我认为对于选择来这里培养下一代的家庭来说,他们有很多机会找到平衡与和谐,我们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因为我们之间已经有很多共同点。"

来自各方面的歧视

Jenny Joy Bol Jun Lee-Morgan是第二代毛利裔华人,她也是奥克兰kaupapa毛利研究中心Pūrangakura的主任。

Lee-Morgan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她的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毛利人,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Māngere的菜园。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7(Jenny Joy Bol Jun Lee-Morgan认为在新西兰作为毛利裔华人并不容易。Photo: Supplied)

出生于20世纪 60年代末,Lee-Morgan最初的名字是Jennifer Joy Lee,中文名字则为"Bol Jun",意为"宝贵的珍珠"

Lee-Morgan回忆说,她在毛利裔华裔组建的家庭长大非常幸福。然而,当她离开家去上学时,她却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毛利裔华人的身份为她带来挑战。

"我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长大,那时候人们对毛利人和华人有非常强的刻板印象,"她说。"人们无法理解你可以即是毛利人又是中国人,你可以拥有这两种血统和族裔背景。"

Lee-Morgan说,她遭遇的歧视不仅来自欧裔,还来自毛利人和华人社区。

"多年来,在新西兰做毛利裔华人并不容易,"她说。"毛利裔华人被认为永远不够好,你要么是地道的中国人、毛利人,或者是毛利裔欧裔。在过去,毛利裔华人不仅被欧裔看不起,也被我们自己的社区看不起。"

Lee-Morgan说,随着新西兰人口数量的增长,具有混合血统的个体--包括毛利裔、太平洋岛裔、华裔、日本裔和其他族裔--都更容易被接受。然而,他们依然被歧视,这让他们有时候会质疑自己的身份。

"我们的祖先曾遭遇了人头税,以及阻止人们使用传统毛利疗法的法案【Tohunga Suppression Act】,如今这些事情看起来都不那么明显了,但那些微侵犯、日常的种族主义经历却仍在继续。我认为(今天)对于新西兰的毛利人和华人来说仍然是困难的。"

分享历史

社会历史学家叶宋曼瑛(Manying Ip)撰写了多本关于新西兰华人(包括毛利裔华人)经历的书籍。

在她的【云乡龙裔毛利情】(Being Māori-Chinese: Mixed Identities)一书中,她通过对七个不同的毛利裔华人家庭的采访,探讨了毛利人和华人之间在历史与现代的关系。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8

叶宋曼瑛表示,她书中大多数毛利裔华人家庭都遇到过身份认可上的问题

"如果你是混合身份、混血儿,这总是很困难,"她说。"我是毛利人吗?我是中国人吗?我是谁?"

"毛利人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华人在新西兰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任何地位……那么作为毛利裔华人就像是在裂缝的裂缝中。"

叶宋曼瑛与毛利裔华人家庭不同年代的人有过接触,她表示大家面对的歧视、种族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变化。她承认新西兰在接受多元文化主义方面比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表现更好。然而,她认为大家应该合作以促进更大的和谐。

"新西兰现在变得非常多元化……但你需要进行改变,"她说。"改变的不仅仅是主流社会,不仅仅是欧裔或或毛利人。华人也需要改变,我们需要变得不要那么以自我为中心。"

叶宋曼瑛也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学习中文和毛利语及其文化感兴趣。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9(社会历史学家叶宋曼瑛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学习中文和毛利语及其文化感兴趣。Photo: RNZ / Yiting Lin)

"我知道有毛利裔华人想更多地了解中国,欧裔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她说。"让我感到很自豪的是,许多中国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毛利语……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未来属于年轻人。"

叶宋曼瑛表示,毛利裔华人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应该被更多分享,这样有助于帮助新西兰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国家。

"(毛利裔华人)的故事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被讲述、重述和传播,"她说。

"我觉得,为了一个更加和谐的国家,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如果我们更多地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毛利文化,并尊重其他文化,那就太好了。"

"当社会的不同文化元素得到尊重,并且我们对此了解得更多,这将是一个更加丰富的社会,更加有趣,对新西兰来说当然也更好。"

新西兰毛利裔华人女孩,回中国寻根,惊叹道……(组图) - 10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